6月1日,博雅讲堂《海派文化:缘起、特征与焕新》在商学院A108教室如期举行。本次讲座特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担任主讲嘉宾,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丹担任主持人。商学院MBA学生们通过“线下+线上”的方式踊跃参与,共同聆听了这一文化盛宴。
讲座伊始,苏智良教授详细梳理了海派文化的渊源。他指出,海派文化深深植根于长江流域的江浙古吴越文化之中,其源头可追溯至开埠前后的上海。1843年,上海开埠,外国商品和资本如潮水般涌入,租界的划定与“十里洋场”的兴起,使得这座城市开始了一段“华洋共处,五方杂居”的历程。从1850年起,上海迅速崛起,其繁荣景象不仅超越了苏杭,更成为了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龙头。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为海派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,使得中西方文化、南北文化在上海这片土地上频繁交汇、碰撞,最终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。
随后,苏教授深入剖析了海派文化的五大特征:开放包容、敢为人先,多元共存、勇于创新、至刚至柔、兼容并蓄、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(的家国情怀)、精明精致、实用实惠。他强调,这些特征不仅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魅力,也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。同时,苏教授还指出,海派文化的这些特征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在谈到海派文化的焕新时,苏教授指出,近代海派文化展现出了国际都市的开放性格、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、经世致用的家国情怀、自律守信的契约精神以及包容务实的处世之道等五个方面的特征。改革开放以来,特别是在海洋时代的大背景下,海派文化守正不守旧,继续保持着开放和包容的态度,同时也展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。它不仅代表了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特色,还成为了江南文化和长江文化的重要代表。如今,上海五大中心建设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,这背后都离不开海派文化的支撑和推动。
在互动环节,学生们积极提问,就上海的繁荣发展、上海方言形成的历史渊源、海派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。苏教授引经据典、旁征博引,给予了学生们详尽而精彩的解答。
本次讲座不仅帮助MBA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,更有助于增强MBA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,指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、追求卓越,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
(供稿:赵永良 摄影:许锦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