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11月18日晚,MBA“博雅讲堂”第4期在六教A108教室顺利进行。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、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任、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、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詹丹教授以“情感学”与《红楼梦》为题,给师生们从情感学角度深度剖析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——《红楼梦》。
詹丹教授将“情感学转向”作为引言,列举了两部西方作品,一则是斯宾诺莎《伦理学》,作者认为只有凭理性的能力获得的知识才是最可靠的知识;而詹姆斯的《什么是情感》则认为,情感和认知是相互作用的,情感可以为认知提供线索和动力,而认知也可以调节和控制情感。詹丹教授进一步从叙事意义、哲学意义、文化意义三个层次分析了“真”与“假”,其中,如何认知文化意义中的“真情”和“假礼”,并且将两者重新建立联系,互相综合、渗透,尤为重要。比如,凤姐在可卿葬礼时,“一见了棺材,那眼泪恰似断线之珠,滚将下来”,此为“真情”;“凤姐坐了,放声大哭”,则为“假礼”,内在情感与外在礼仪在这一章节呼应,情感与认知也在此处相互作用。
詹丹教授从横向的文化特性、纵向的阶层差异、情感与游戏、情感与理性、情感与专一、情感与自然六个方面探讨了《红楼梦》中男性情感的否定与肯定。比如,黛玉、宝钗、湘云、妙玉分别代表了诗、礼、道、禅四种类代表性的文化;宝玉与黛玉的互动多为情感与游戏,与宝钗则是情感与理性;宝玉对专一情感的认知,与作者著书时期的主流文人大相径庭;宝玉认为人工建造的田庄不具备自然之美,“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”,从情感上排斥。
在最后的交流环节,詹丹教授对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怎么选择四大名著、应该怎样阅读《红楼梦》等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。詹丹教授认为选择四大名著不建议选择青少版,以《红楼梦》为例,它真正优秀不是故事,而是语言文字的魅力;阅读《红楼梦》应该小段反复读,从人物的行为处事中对比其人物性格,才能将这本名著读得通透。
(供稿:常晓婷 摄影:许锦玲)